·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侯雅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地位。近几年来,基础教育中鼓励学生创新成为教改的指导思想。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以数学学科为例, 浅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优化教学语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新的基础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数学问题的表达, 体现在三个方面: 口语表达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图形语言表达能力。而能否用以上三种能力准确而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地表达数学问题, 是学生数学素质高低的具体表现。课堂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大纲, 钻研现行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吻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巧妙地引发学生的兴趣, 将直观的图形语言精练成数学语言, 用口语表达出来或用文字书写出来。三者有机地渗透于教学中, 相辅相成, 将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促使学生心理兴奋, 活跃课堂气氛, 掌握学生爱动、爱说的心理, 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积极讨论, 勇于发言。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控制、引导、点拨。 3. 宽松的课堂环境, 是创新不可或缺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程度,更决定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的程度。因此,只有建立了师生的平等关系,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学生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个性应受到尊重和保护,课堂中学生“插嘴”、“交头接耳”不要看成是学生的毛病,而是学生思维活跃,反映迅速,急于表现的信号,教师不但不要去压制,而是要顺势引导,考虑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的活动,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就应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想、去猜测、去探索、去回答、去动手操作。当学生思维方向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不要强行让学生跟着自己走;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不一致时要及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即教案要服从于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其次注重班集体的力量。在班集体中,学生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4.敢于怀疑的精神,是创新的基石。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5. 大胆猜想,是创新可贵的萌芽。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猜想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教学中,不论是概念的产生、定理公式的发现、规律的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选择,处处可以先引导学生去猜想,无论学生能否猜出,还是猜想是否正确,都丝毫不影响猜想的价值。在参与猜想的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地产生强烈的猜想欲望,猜想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作业中多种思路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作业评讲中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6.敢于提出新问题,是创新永恒的起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问题的解决则是数学思维的核心。但是数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应当建立在问题发现和提出的基础上,从这个角度出发,发现和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是数学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讲解中,不应满足于就题论题,还应对题继续进行多方联想、纵横类比、变换条件、引申推广,催醒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样不仅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将是一个重大的,也是十分紧迫的课题,以上只是我多年教学的一些体会与做法,希望对全体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探寻出更好、更具实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我校教学工作有新的、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