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实践

【按】1941年毛泽东主席有过一篇《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文章,文章说的是应对中国共产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进行改造。此前的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只有千百万革命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937年毛主席也曾在《实践论》中说“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多年后,我们说,尽心从事某一项工作,总要有许多思考与感悟。在教育教学领域,让我们看看身边的教务处主任齐玉峰老师关于对学习与实践的论述。

学习与实践

   关于学习。我们去了解谁?去向谁学习?向周围的同事,向兄弟学校的同行,向课程标准,向核心素养,向专家,向书籍,向学生……可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限于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前些日子接触了广州的几位名师,他们在教育理论、学科教学论方面,读了大量的书,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所有的学期教学计划,每天的教学设计,每节课的每个步骤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所以建议大家要多读书,多学习。在学习的理论方面,国内有一部分名家,但是国外的研究更加细致更加严谨。

西方的东西,尤其关于教学的理论,不要盲目排斥。百度有一篇文章《97岁的杨振宁最后一战,让中国少损失了一百亿》。文中谈到:咱们熟知的科学泰斗,比如钱学森、梅贻琦、胡适、杨振宁、金岳霖等一大批人都是庚款的留美学生。比利时培养出来一个生物学家叫童第周,法国培养出来的叫钱三强,钱三强后来进入了居里夫人实验室。留学英国,说一个不大出名的,钱钟书,清末到民初成长出来的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几乎人人都与跟西方留学有关。所以该向人家学习的还是要学习。

关于教学实践。

一是要做好教学设计。不论长期的、短期的、阶段性的,还是每一天、每节课、每个辅导,首先自己要目标明确,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如何调动全体学生开动脑筋,提高效率;如何做到前后联系,精讲精练;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做到触类旁通。教无定法,高效就好。可以老师讲,讲就要抓住学生的心;可以学生讨论,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同时注意用好课堂评价,在过程中不断给学生成就感。所有这些都要在上课前反复思考,仔细斟酌,力求更好。

二是把教学设计中的“励志策略”单独拿出来。曾问过好几位老师,现在学生状态怎么样?不理想。都不满意,都很着急,但是怎么办?老师等着班主任想办法,班主任等着分部想办法,分部开个大会,热情维持三两天。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要依靠大家,天天做动员,课课提精神。教案当中的励志策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见相关文件)。所以,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面,谁上课谁负责,谁辅导谁负责。你上这节课,这节课就靠你来带动来指挥,每节课都激情澎湃,每节课都专心致志,复习策略才能真正落地。

三是搞好教研。首先学科中心组织好,然后大家积极参与。学科中心副主任要记录好每次教研情况,贡献大小。教研的目标要提前告知大家;本次教研结束,就确定下次教研任务,有调整再临时通知;任务分工要清晰,教研前的准备要到位。我们有时候教研没效果,没收获,不要怨别人,先看看自己对教研有多少贡献,研前用了多长时间去准备;研中提出了多少有代表性的问题,多少有建设性的建议,有多少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或教训;研后又做了哪些改进,抓了那些落实。分部参加教研的主任也要注意观察哪些老师对学科建设做出了贡献,哪些同志不闻不问,应付了事。

四是要目标明确,跟踪指导。哪是尖子生?哪是边缘生?谁来负责?负责做哪些具体工作?分部、班主任要做好分工,把任务分派下去,完不成就要追究责任。所以不论学科成绩相对较差,还是班级成绩相对较差的,这些班的班主任老师、科任老师要比别人多下些功夫。该上课辅导了,早来一会儿,晚走一会儿;不该自己辅导的,如公共自习、晚三等,必须要多到,多与学生接触,多鼓励多指导。不是可以到,而是必须到!分部根据需要提出具体要求。

(本文系作者在高三年级教师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