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实施信息技术教学

 

作者:史艳梅

    2009年,高中阶段新课改在河北正式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新课改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获取知识。

    在新课改背景下,为了探求一条既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实现农村孩子“大学梦”的新路子,我校确定了“以人为本,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创建特色学校的课题研究,并立项开题。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优化信息技术教学,从而更好地促进课题的研究和新课改的实施。

    一、更新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信息时代到来的今天,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大、异常丰富,学习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展,要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的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既定知识传授给学生,只不过是信息单向传递;学生的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的教学方式,要确立新的学习方式,就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要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器”。

    二、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感情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欲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有意义而又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想解决但仅靠已有知识又无法解决的矛盾,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渴望。

   (二)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精神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学生往往面临的是一系列的综合性问题,如信息的搜集、功能的实现、颜色的搭配等,这都需要依靠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学会如何交流和协作,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等。

    (三)加强课堂的及时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评价是对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应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并可采用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一方面,肯定其成绩,对于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掌握了新知识、新方法,要充分肯定及时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者的快乐;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及时的学习评价中,发现其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或错误,及时地帮助、指导其纠正,使其真正规范地掌握信息技能。